
“捕蝇草计划”演习展示美军对无人机威胁的应变
2025年6月20日,美国陆军在德国霍恩费尔斯联合多国战备训练中心举行“捕蝇草计划”联合演习,重点测试在机动条件下的反无人机探测与拦截能力。演习中,第2骑兵团第3中队士兵引导“斯特瑞克”装甲车进入隐蔽阵位,并在车顶部署“回声盾”认知雷达。该雷达能够实时捕捉周边无人机的频率信号,并将精准目标数据推送至地面士兵的终端设备。此次演习由陆军作战能力发展司令部下属C5ISR中心主导,美英双方共同参与。核心目标有两项:其一,验证指挥控制体系在动态战场中的适应性与稳定性;其二,推动反无人机传感器从静态固定阵地向随车机动作战单元转型,从而实现反无人机能力与机动部队的深度融合。
从静态走向机动:反无人机能力升级方向明确
尽管美军在反无人机系统(C-UAS)领域已积累多年经验,但“捕蝇草计划”标志着新的探索方向——在移动环境中整合、部署并操作反无人机传感器。作为美英联合反无人机测试行动的组成部分,该计划旨在将反无人机能力下沉至更低战术层级,并显著降低单架无人机的拦截成本。
近年来,从中东到乌克兰战场的无人机威胁持续激增,促使美军加速转型:相较于固定阵地的静态防御,更强调“灵活部署+成本可控”的机动应对方案。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反映了美军对现代战场无人机游击战的战术适配。
应对成本与战术压力:推动系统快速集成
C5ISR中心主导的“捕蝇草计划”,核心目标之一是破解美军长期面临的“用昂贵导弹拦截廉价无人机”的成本不对称困境。其技术路径聚焦于低成本高效集成:通过与行业伙伴协作,将现有传感器(初期为三脚架静态商用品,经改造后升级为装甲车搭载的移动版本)通过“安卓战术攻击套件”(ATAK)快速接入指挥控制网络,实现各级部队的信息实时同步。这种“现有技术+模块化改造”的模式,大幅降低了系统部署的经济门槛与时间成本。
多层级架构设计满足快速反应与实战适配
“我们致力于构建一套覆盖单兵至联合部队的反无人机指挥控制架构。”C5ISR中心工程师布兰登·多德表示。该架构的核心是分层级信息流转机制:传感器数据从一线快速上传至更高指挥层级,同时控制指令自上而下单向贯通,实现“单兵-连队-联合部队”的跨层级协同。这种自下而上的分层设计,解决了传统静态防御中“信息孤岛”问题,成为陆军C-UAS体系建设的关键突破方向。
技术试验注重士兵反馈与实战反馈融合
陆军强调“战场需求反向牵引技术改进”,通过士兵操作反馈与实战场景模拟双轮驱动系统优化。C5ISR团队与第五军、第2骑兵团深度协作,将系统配备范围从一个排扩大至整个连队;尽管以斯特瑞克装甲车为主要平台,但系统具备平台无关性,可适配多种作战载具。工程师根据士兵实时反馈,动态修复软件接口、提升反应速度,确保系统在移动作战与复杂对抗环境中有效运行。
我们不只是让系统“能用”,更要让它在真实战场“管用”,演习现场技术员迈克·摩尔强调。测试中,士兵需在移动状态下操作设备,并应对模拟敌方电子对抗的复杂场景。为强化战术协同,团队通过ATAK构建共通作战图像,使不同层级部队能共享威胁情报、实现统一指挥,即便分散部署也能形成整体防御合力。
跨平台融合带来操作灵活性与部署效率
为突破单一载具限制,“捕蝇草计划”采用可拆卸式传感器组件+模块化效应器的设计思路:传感器支持快速部署与跨平台适配,配合多套侦测、拦截模式,实现任务场景的灵活切换。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远程操控能力——士兵无需物理靠近传感器,即可远程启动效应器实施无人机干扰或拦截,大幅降低操作风险与响应时间。同时,C5ISR工程师与供应商通过现场协作优化软件兼容性,在指挥控制系统中改进信息视觉呈现方式,使复杂数据更直观易懂,进一步提升操作效率与决策速度。
多层级实验验证持续推进能力完善
“捕蝇草计划”正进入高强度验证阶段,测试维度逐步向真实战场看齐。下一轮演习定于7月底,将覆盖连级与营级减编单位,通过数日不间断的反无人机任务,模拟快节奏、高对抗的实战冲突环境。测试重点不仅包括单一反制任务的完成度,更强调多任务并行能力——士兵需在执行常规作战任务的同时,同步开展无人机探测与反制,以此检验系统在复杂战术场景中的整合效能。
C5ISR全球行动支持主管凯文·怀特指出,下一轮演习将高度模拟乌克兰前线可能遇到的威胁环境,强化与现实战区的关联性。工程师布兰登·多德补充道:“我们希望部队能在执行正常任务时自然整合这些系统,逐步推近实战部署的极限。”这种“任务融合+极限测试”的思路,旨在确保系统从演习场到真实战场的无缝衔接。
来源:《Defense Scoop》|日期:2025年7月8日